您現(xiàn)在所在位置:首頁 > 道中華
道中華 |瓦當:獨屬于中國人的屋檐守護神
發(fā)布日期:2022-11-07

微信圖片_20221106141017.jpg

當我們漫步于或雄健、或古樸、或精巧的中國古建筑之間,你是否有注意過屋檐最低處的那些圓形或者半圓形的瓦片?


640 (25).jpg

瓦 當


它們似乎無處不在,無論是在江南水鄉(xiāng)的白墻黛瓦之上,還是輝煌宮殿的碧瓦朱檐之間,都有它們的身影。


它們似乎看起來毫不起眼,可仔細觀察,又能看到其上模印著文字或者圖案的紋樣,精巧細致,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


640.jpg

瓦 當


它叫瓦當,是人們?yōu)榱吮U戏课莸陌踩?,于房檐處安置的擋瓦?/span>


自土地而生的


瓦,不用解釋,是覆蓋于屋頂?shù)慕ㄖ牧稀6斶@個字,則是代表著它身為建筑保護者的地位?!掇o?!防镎f:“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jié)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span>


640 (1).jpg


而這一地位,與中國傳統(tǒng)的木制建筑脫不開關系。


與西方建筑擅長利用石頭搭建堅固的堡壘不同,對中國而言,建筑這個概念,一直與木頭有著強相關。



640 (2).jpg

應縣木塔


這對于中國這片有著豐富森林資源的土地而言,使用木料來建房子不失為一種聰明的選擇。


木頭本身帶有一定的強度與韌性,無論是地震還是炮擊,當大幅度的破壞到來時,木頭制成的梁架都可以保持住房屋最基本的樣式,也就是所謂的“墻倒屋不塌”。


640 (3).jpg

中國傳統(tǒng)建筑構造 圖源:無用研究社


除此之外,木料易于雕琢,若是將切削成不同樣式的構件拼合在一起,便可以組成中國建筑中最傳統(tǒng)的房屋架構。


在這個基礎上,下墊石沙,上覆屋瓦,再佐以不同裝飾構件,便是基本的房屋樣式。


640 (4).jpg

斗拱


但是,木料雖好,它本身的缺陷也不容忽視。


木頭屬于有機物的一種,很容易收到損壞。不僅易受蟲蛀,還容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尤其是濕度的劇烈變化,會導致木頭的開裂與變形,嚴重損害房屋的安全性。


640 (5).jpg

失于維護的木構件極易倒塌


建一座房屋的投入還是很大的,可不能放任作為主材料的木料腐壞下去。


為此,人們決定利用燒制出來的瓦片覆蓋屋頂,并用瓦當加以嚴密保護,才能封堵雨水滲透,保護飛檐,以達到建筑物長期使用的目的。


640 (6).jpg

瓦片覆蓋的傳統(tǒng)屋檐


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瓦當,來自于西周時期的扶風召陳宮殿建筑遺址,這個時候,保護屋檐就是瓦當存在的最大意義,所以相對來說并沒有那么多的裝飾,大多是素面的半圓形瓦當,也被稱為半規(guī)瓦。


640.png

周素面半瓦當   古陶文明博物館藏


秦磚漢瓦


中國早期的瓦當,一直保持著樸素實用的作風,基本沒有什么裝飾。但是,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事情逐漸變得不一樣了起來。


春秋戰(zhàn)國之際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大變革時期。諸子百家的逐步登場,使得人們的思想逐漸解放,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而又因為諸侯國之間彼此對立又有所聯(lián)系的立場,使得人的地位逐漸提高,相比起對鬼神的供養(yǎng),人們更愿意花時間經營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


640 (7).jpg

而瓦當,作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的頻率大大提高。


雖然它誕生的本意是為了保護屋檐與瓦片,但是,出于它特殊的位置,當人們造訪一幢建筑,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和它打個“照面”。


640 (8).jpg

雖然,在輝煌的建筑面前,很多人都不會在意到瓦當就是了


對于這種小細節(jié),我們的老祖宗向來是不容有失的。于是,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瓦當便早早脫離了簡單的素面半圓形,開始在屋檐上,綻放出獨有的藝術魅力,甚至已經具備明顯的地域特色。


比如,楚國地域里出土的大多是素面瓦當,魯國則以云紋瓦當為主,洛陽周王城及周邊地區(qū)大量使用素面的半瓦當以及以動物為紋飾的瓦當……


其中,秦國憑借自己具有強烈草原藝術風格和生活氣息的動物紋瓦當,和齊國的樹木紋瓦當、燕國脫胎于青銅器的極具神秘色彩的獸面紋半瓦當,共同組成這一時期瓦當?shù)耐怀龃怼?/span>


640 (9).jpg

春秋戰(zhàn)國瓦當 圖源:漢代畫像石館


到了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國家的出現(xiàn),使得物質和精神文明都有了空前發(fā)展,而瓦當也在此時迎來了自己的高速發(fā)展期?!扒卮u漢瓦”四個字,依舊是后世在紀念和說明這一時期建筑裝飾的輝煌和鼎盛時,無法繞過的詞語。


這一時期時期,云紋和渦紋迅速上位,成為秦漢時期十分流行的瓦當紋飾。我們熟悉的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成的“四神瓦當”,也在這個時候流行開來。


640 (10).jpg

神瓦當(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文字瓦當也在漢代廣為流行。人們將代表著祝福和期盼的篆體文字刻畫在瓦當上,彰顯出一種古樸大氣的風格。


640 (11).jpg

漢·“漢并天下”瓦當(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使得這一時期的瓦當紋樣有了較大的變化。與佛教密切相關的蓮花紋瓦當迅速發(fā)展并壯大,逐漸代替了一直流行的云紋和文字瓦當,開始占據瓦當紋飾的主體地位。除此之外,獸面紋的瓦當也開始逐漸發(fā)展。


640 (29).jpg

北魏蓮花紋瓦當 瓦當當面圓芯象征蓮房,蓮房向外伸展出蓮瓣


隋唐時期,在佛教盛極一時的大前提下,蓮花紋瓦當依舊十分盛行,甚至由于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進一步加強,全國各地出土的瓦當展現(xiàn)出很強的一致性,無論是兩京地區(qū),還是邊緣地區(qū),蓮花紋瓦當?shù)募y樣也沒有太大的差別。除此之外,獸面紋的瓦當也依舊占據著重要的份額。


同時,作為中華文化中最繁華的時期,有一部分瓦當不再是“灰撲撲”的陶片,而是由琉璃制成。在保證了美觀的的同時,也有著優(yōu)良的性能。


640 (13).jpg

隋唐  蓮花紋飾瓦當  圖源:鄉(xiāng)土人文地理


不過,到了宋代,原本一路高歌猛進的瓦當藝術陷入了瓶頸。這個時期,人們專注于“小木作”,將裝飾普及到室內室外的細節(jié)處,瓦當雖然還是十分普及,但一般都是獸面紋、蓮花紋、花卉紋等,幾乎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了。


640 (14).jpg

宋代花卉紋瓦當


到了元明清時期,瓦當藝術已經陷入了低谷,逐漸走向了衰落。


640 (15).jpg

明代龍紋琉璃瓦當


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連傳統(tǒng)建筑都因為材料與人口的不適配逐漸被時代淘汰,瓦當幾乎失去了就業(yè)市場。見證了中華文明一路發(fā)展的瓦當,最終還是退出了歷史舞臺。


添磚加瓦


不過,即使是瓦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今天,這一片小小的瓦當之中,依舊沉淀著中國近千年的歷史文明,記錄著中國古建筑的輝煌歷史。


而這些文明的細節(jié),大多都在瓦當?shù)募y飾之中。


640 (16).jpg

迦陵頻伽花卉紋瓦當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瓦當?shù)募y飾可以稱得上是千姿百態(tài),不同的紋樣反映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風貌和審美追求。如果大致分類,可以分成圖像瓦當、圖案瓦當以及文字瓦當幾個大類。


-圖像瓦當-


圖像紋瓦當是我們最常見的瓦當品種之一,匠人們捕捉現(xiàn)實中的靈感,用寫實的手法將自然中、甚至想象中的紋樣刻畫在瓦當之上。


640 (17).jpg


換句話說,圖像紋相對來說比較好辨識,因為它刻畫的大多都是現(xiàn)實中的動物、植物。即使是想象中的生物,它的輪廓也比較清晰,是由對自然飛禽走獸的某些特征加以整合、提煉而來的。


640 (18).jpg

四神瓦當 故宮博物院藏


目前,我們最熟悉的圖像瓦當,莫過于漢代的四神瓦當。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四種被神化的動物,被人們賦予了鎮(zhèn)守四方、驅除邪惡的特定意義。曹植《神龜賦》里寫:“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于一方,蒼龍虬于東岳,白虎嘯于西崗,玄武集于寒門,朱雀棲于南方”,就是對四神的描寫。


1.jpg

2.jpg

3.jpg

4.jpg


既然是護衛(wèi)四方的瓦當,那么,出現(xiàn)在同樣代表著庇護的瓦當上,就顯得十分的合理。四神瓦當大多按方位置于大型宮殿群中,以可護佑這座建筑、以及建筑中的人們平平安安。


640 (20).jpg

荷花紋瓦當


除四神瓦當外,常見的圖像瓦當還有豹紋、鹿紋、馬紋、蟾蜍紋、饕餮紋等一眾動物紋飾和蓮花等植物紋飾,大多代表著各類吉祥的寓意。


-圖案瓦當-


相比于圖像瓦當?shù)膶憣?,圖案瓦當就顯得比較抽象了。


一般來說,圖案瓦當都會采用十分簡潔的構圖與線條,將原本要刻畫的圖像簡化、變形,創(chuàng)造出一種極簡的紋樣。


640 (21).jpg

云紋瓦當


當我們看到這種瓦當時,往往無法第一時間判斷出它所描繪的內容,甚至,在一代代流傳輾轉之后,它原本的意義已經被遺忘,只留下一些已經被重構的意象,傳達著吉祥、平安等寓意。


有的學者將前者稱為生活圖案紋,以圖案的形式表現(xiàn)生活的某些內容,如樹木紋、樹枝筆直,成雙成對,平行對稱;云紋,或鉤狀,或單尾,雙尾,或連干樹枝,置于空間,都是自然中少見的。


640 (22).jpg

圖源:漢代畫像石館


而后者被稱為純粹的圖案紋,完全脫離其具體直觀形象,而不能直接看出所依據的來源形象。如乳釘紋之類的紋樣。


-文字瓦當-


文字瓦當,可以說是最好辨認的一類瓦當??淘谕弋斏系奈淖直旧砭褪撬难b飾,可以被釋讀,也最方便研究。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起源,一直到漢代發(fā)揚光大的文字瓦當,歷來被學術界所重視。


640 (23).jpg

漢· “千秋萬歲”瓦當  圖源: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從學術意義上來講,瓦當上的文字內容不僅可以展現(xiàn)當時的時代風貌,其上的部分文字,還可以對考古學家們展現(xiàn)它昔日所在的位置,達到“正史”“補史”的作用。


不過,若是對創(chuàng)設這些瓦當?shù)娜藖碚f,文字瓦當又有著另一番意義。


640 (24).jpg

 和平紋瓦當  云南民族博物館藏 圖源:云南民族博物館


自遠古開始,人們就相信文字里蘊含著力量。它們像是一種可以與神明溝通的符咒,將自己的訴求簡單明了的傳達。


正因如此,出土的文字瓦當中,吉語類文字內容非常豐富,通用于各種建筑物之上。當今可以見到的內容文辭不相同的三百多種文字瓦當中,吉語瓦當占到一大半。其中,我們熟悉的,就有“千秋”“延年”“長生無極”“樂未央”“富貴萬歲”“長毋相忘”“千秋萬歲”等幾十種。



640 (26).jpg

“長生吉利”瓦當  圖源: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


瓦當承載著厚重的中國歷史文化,記錄著時代的更迭,其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也對現(xiàn)代藝術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在瓦甓


古樸典雅的素面瓦當、靈動活潑的戰(zhàn)國動物紋瓦當、浪漫奔放的漢代四神瓦當……在一代代傳承中,瓦當不斷變化出全新的呈現(xiàn)形式。作為建筑體的一部分,忠實地傳達著屬于一個朝代的回響。


1.jpg

2.jpg

3.jpg

4.jpg


可即使如此,相比起人們精心裝飾的屋墻,仔細打理的庭院,灰撲撲的屋頂實在是太不顯眼。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太記得,瓦當,究竟是什么樣子。


可是,時過境遷之后,木料終歸抵不過時間的腐蝕,庭院也被一層又一層的土壤覆蓋。當我們再次來到昔日的房屋舊址,只有那些雖然埋藏在泥土中卻容貌依舊的質樸瓦片,記錄著昔日這里的輝煌過往,讓后人從中獲得無限的遐思。


640 (28).jpg


輝煌不長久,質樸的灰陶卻一代代地流傳下來。這,或許就是中國文化最動人的一部分吧?


-參考文獻-


[1]何瀟雨.瓦當?shù)募y樣藝術及其影響——以漢代瓦當為例[J].收藏與投資,2021,12(09):38-42.DOI:10.19897/j.cnki.scytz.2021.09.012.

[2]馮子怡. 瓦當圖紋流變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21.DOI:10.27402/d.cnki.gxayc.2021.000063.

[3]林中君.檐角的回響——淺說中國古代瓦當之美[J].國家電網,2016(03):114-116.

[4]司維浩. 道在瓦甓[D].中央美術學院,2016.

[5]盧花. 漢代瓦當?shù)膶徝姥芯縖D].西北大學,2012.

[6]申云艷. 中國古代瓦當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
      《中國民族》雜志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民族團結雜志社主辦。作為國家民委機關刊,《中國民族》雜志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傳工作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雜志各文版均為大16開全彩印刷?!吨袊褡濉冯s志漢文版為月刊,全年共12期,單份全年定價180元;《中國民族》雜志蒙古文漢文對照版、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朝鮮文漢文對照版均為雙月刊,全年6期,單份全年定價90元。

訂閱方式(二選一):
一、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民族(漢文版)郵發(fā)代號:2-91
中國民族(蒙古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237
中國民族(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7
中國民族(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8
中國民族(朝鮮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392

二、雜志社訂閱(銀行匯款)
戶名:民族團結雜志社
賬號:0200 0042 0900 4613 334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聯(lián)行號:102100020307
聯(lián)系電話:010-58130831;傳真:010-84504624;
發(fā)行郵箱:mztjzzs@126.com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