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所在位置:首頁 > 道中華
道中華 |令蘇東坡牽掛的秦瑯琊刻石:兩千多年前的大一統(tǒng)宣言
發(fā)布日期:2022-12-23

微信圖片_20221106141017.jpg


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作為國家級文物典藏寶庫,中國國家博物館以140余萬件(套)藏品、近6000件(套)國家一級文物,生動地展現(xiàn)了我國百萬年人類活動史、上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蘊含了深厚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完整勾勒出一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中華文明宏偉畫卷。


即日起,道中華與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推出“六合同風,九州共貫:透過國寶看中華民族”欄目,帶你一起去欣賞和“聽見”每一件精選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再現(xiàn)中華文明從涓涓細流到百川歸海的壯闊發(fā)展歷程,讓文物中閃耀的中華文明光芒照亮民族復興之路。


640.png


宋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的蘇軾偶然尋得一些刻石的拓片。拓片上的字體渾圓厚重、古意盎然,深深震撼了他。得知這些拓片拓自瑯琊刻石,癡迷書法的蘇軾遂親往瑯琊臺一觀究竟。


此時,距離瑯琊刻石刻成已過去了1200多年。展現(xiàn)在蘇軾眼前的瑯琊刻石歷經(jīng)風雨侵蝕,已損毀嚴重。如此具有重大文化歷史價值的刻石,若其損毀,后之不傳,豈不可惜?


于是,蘇軾與擅寫篆體的文勛強強聯(lián)手,請文勛根據(jù)自己在民間搜集到的相對完整的舊拓本臨摹刻石,自己則撰寫跋文于其后,將臨摹的刻石置于修整一新的超然臺上。


640.jpg

▲山東省諸城市超然臺。公元1076年中秋之夜,蘇軾在此懷念弟弟寫下千古絕句《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瑯琊刻石因蘇軾的撰文而聲名大振。蘇軾無意間成為有史記載的第一位保護、傳承秦瑯琊刻石的官員,使得后世人們加大了對瑯琊原刻石的保護力度。


時光流轉,蘇軾于超然臺上所立秦篆碑及東坡跋文今皆不存。幸運的是,瑯琊原刻石歷經(jīng)各種劫難,最終仍然有87字殘石存世,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中。


石頭上的記憶


“君當作磐石……磐石無轉移?!痹诠湃搜壑?,石頭是穩(wěn)定堅固的象征,連在愛情里也希冀忠貞如石。所以不難理解,古人將石頭用作一種信息載體,希望刻在石頭上的文字可以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中國古代刻石種類繁多,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紀事刻石和經(jīng)典刻石兩大類。東漢大書法家蔡邕以隸書寫定《詩》《書》等儒家經(jīng)典刊刻于石碑上,立于最高學府太學之外,供天下讀書人觀摩,是謂“熹平石經(jīng)”,這便是經(jīng)典刻石的代表。而秦瑯琊刻石則是紀事刻石的代表。


640 (1).jpg

▲“熹平石經(jīng)”殘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秦王掃六合,瑯琊紀功業(yè)


瑯琊臺,是一處氣勢宏偉的秦代高臺遺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西南的海濱?,樼鹋_一名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瑯琊臺在渤海間,瑯琊之東。”在時間長河中,瑯琊臺靜靜地承載著一位帝王的偉業(yè)與驕傲。


640 (2).jpg

▲瑯琊臺地圖。


據(jù)史料記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曾五巡天下,三次登臨瑯琊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天下,登臨瑯琊山,修筑瑯琊臺,刻石頌揚他統(tǒng)一中國的功績,瑯琊刻石便誕生于此年。


話說公元前221年,人到中年的嬴政,在這一年完成了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稱皇帝,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個新生的國家,幅員遼闊,物產(chǎn)豐富,與此同時,治理難度也相應加大。


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逐漸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但在秦統(tǒng)一六國后,卻面臨著諸多實際困難:全國各地語言文字不同,一份通行全國的詔書,不能讓所有人看懂,政令貫徹大打折扣;各地車道寬窄不一,車輛軌距混亂,車輛無法通行全國;全國各地計量單位不一,度量衡混亂,阻礙了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為了扭轉這個局面,嬴政頒布了一系列政令,最終實現(xiàn)了“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的理想,為后世各民族溝通往來和文化交融搭建了堅實的載體。


嬴政的這一系列功績,都被記載在了瑯琊刻石上。


刻石紀事并非嬴政首創(chuàng)。從戰(zhàn)國起,秦國記錄大事件的載體便以刻石居多。明確為先秦刻石的有秦始皇先祖秦景公的“秦公一號大墓”中出土的紀事石磐,以及唐代在陜西所出的秦石鼓。秦始皇東巡刻石,正是繼承了秦地刻石紀事的傳統(tǒng)。


640 (3).jpg

▲故宮博物院藏秦石鼓。


瑯琊刻石記載了秦統(tǒng)一中國后廢分封、設郡縣、車同軌、書同文、明法度、統(tǒng)一度量衡以及重農(nóng)抑商等諸多重大舉措,是了解秦代統(tǒng)一事業(yè)的重要文獻。


瑯琊刻石內(nèi)容分兩部分:前半部分記述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的功績以及從臣姓名;后半部分記錄李斯隨同秦二世出巡時上書請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詔書的情形。


今存的瑯琊刻石為后半部分,殘存13行87字,為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補刻的詔書及其從臣姓名,字跡漫漶。


1671791778130928.jpg

▲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內(nèi)的瑯琊刻石。


640 (5).jpg

▲瑯琊刻石殘石釋文,共13行87字。


幸而我們還可以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看到瑯琊刻石的前半部分?!盎实壑?,勤勞本事。上農(nóng)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等大事件都真切地記錄于其中。


640 (6).jpg

▲秦瑯琊刻石拓片,《中國美術全集》收錄故宮博物院藏清晚期陳介祺監(jiān)拓本。


那么,瑯琊刻石上的小篆這種“書同文”的標準字體,又出自誰之手呢?


小篆創(chuàng)始人李斯:一代“秦漂”的偶像


“楚人立志出鄉(xiāng)關,功成名就在秦國”,是一代秦相李斯的人生寫照。


公元前237年,因水工鄭國事件,嬴政發(fā)布逐客令,下令驅逐所有客卿。從政生涯即將到終點的李斯揮筆寫就《諫逐客書》,憑一己之力化險為夷,打消了嬴政逐客的念頭,從此仕途暢通無阻。


640 (7).jpg

▲李斯《諫逐客書》。


秦統(tǒng)一六國后,急需一種通行全國的官方文字。李斯奉命制作這種標準字樣,在籀文大篆的基礎上進行了整理、規(guī)范以及改造,這便是小篆。


高明教授在其《中國古文字學通論》中將李斯改造文字的過程作了總結:一、固定各種偏旁符號的形體;二、確定每種形旁在字體中的位置;三、每字形旁固定,彼此不能代用;四、統(tǒng)一每字的書寫筆畫數(shù)。除此之外,小篆還有左右對稱、形體稍長、內(nèi)部空間距離相等形體特征。


640 (8).jpg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澄清堂帖》卷十一(宋拓本)瑯琊刻石局部。


李斯所書小篆從此成為后世文人書家學習篆書之佳范。從《澄清堂帖》收錄的瑯琊刻石宋拓本可以看出,瑯琊刻石結字嚴謹,工整瘦長,古厚圓渾,對稱中蘊含飄逸秀美。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將李斯所書小篆定為“神品”,贊其“鐵為肢體,虬作驂騑,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長風萬里,鸞鳳于飛”。


巍巍中華,六合同風,九州共貫。數(shù)千年屹立,數(shù)千年風霜?,樼鹂淌蚪袢苏宫F(xiàn)了當年的秦之偉業(yè):“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展開了“五方之民”及其后裔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畫卷,也為中國書法留下了絢麗的藝術財富,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本文圖片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作者簡介:


640 (9).jpg

羅蓁蓁,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輯,參與編撰《中國大通史》,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外審成員,全國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博物館發(fā)展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項目組成員,主要從事博物館政策及戰(zhàn)略研究。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羅蓁蓁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
      《中國民族》雜志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民族團結雜志社主辦。作為國家民委機關刊,《中國民族》雜志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傳工作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雜志各文版均為大16開全彩印刷?!吨袊褡濉冯s志漢文版為月刊,全年共12期,單份全年定價180元;《中國民族》雜志蒙古文漢文對照版、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朝鮮文漢文對照版均為雙月刊,全年6期,單份全年定價90元。

訂閱方式(二選一):
一、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民族(漢文版)郵發(fā)代號:2-91
中國民族(蒙古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237
中國民族(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7
中國民族(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8
中國民族(朝鮮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392

二、雜志社訂閱(銀行匯款)
戶名:民族團結雜志社
賬號:0200 0042 0900 4613 334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聯(lián)行號:102100020307
聯(lián)系電話:010-58130831;傳真:010-84504624;
發(fā)行郵箱:mztjzzs@126.com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