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世界,11—13世紀,西方歐洲各國還處于野蠻黑暗的中世紀,而東方中國,繼唐代之后,又邁向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高峰。洋洋大觀的宋詞,以多元的視角、豐富的內容、深沉的思想、廣泛的傳播,標志著當時人類文明和藝術水準所能達到的高度,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也在世界文學史上綻放出別樣的光芒。
1000多年來,宋詞,理所當然地成為生動而鮮明的中華文化符號,繪就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最美底色。
▲“宋詞之州”2022中國詞學高峰論壇。(中新社發(fā) 閔峰 攝)
01 崇高的精神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1042年秋,宋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卓越的軍事家范仲淹在慶州(今甘肅慶城縣)寫下這首《漁家傲·秋思》,表達了對邊疆永久和平安寧、戍邊將士都能回鄉(xiāng)過上安逸祥和生活的深切愿望以及為保家衛(wèi)國不惜犧牲自我的精神。
▲位于浙江杭州建德梅城的范仲淹祠。(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040年初,范仲淹被朝廷派到西北鎮(zhèn)守邊關,任陜西路軍事副總指揮兼延州(今陜西延安)知州,很快就穩(wěn)定住前線的局勢,半年后調任慶州知州并負責環(huán)慶路的軍事防務。期間,他力主改善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開展互市貿易,加強各民族之間的往來與交流,使得所負責的防區(qū)逐步安定。第二年,范仲淹五次推辭宋仁宗讓他回京城任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 )的調令,希望繼續(xù)留在西北,待全面完成部署、實現(xiàn)既定戰(zhàn)略目標后再回朝廷效力。
▲范仲淹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在《漁家傲·秋思》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1046年,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句,而其精神的形成卻是在這之前的延州、慶州等地。
不止范仲淹,南宋詞人辛棄疾更是具有“事有可為,殺身不顧”(《淳熙己亥論盜賊札子》)的愛國情懷和自我犧牲精神。作為宋詞巔峰代表和所存詞作最多的詞人,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現(xiàn)存詞600余首。其詞抒寫滿腔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吟詠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他的《滿江紅》是送友人從軍而作。送別時辛棄疾勉勵友人“馬革裹尸當自誓”,用的是漢代馬援的典故。這既是激勵友人,也是自勉,體現(xiàn)了辛棄疾勇于犧牲的英雄本色!
02 超凡的智慧
或許鮮為人知,宋詞不僅展現(xiàn)出崇高的精神、光輝的人格,也富有洞悉宇宙人生的超凡智慧。比如,早在16世紀中葉歐洲天文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300多年前,辛棄疾就感悟到月亮是繞著地球轉動的,并在《木蘭花慢》中用形象化語言描述了他對這一天象的想象: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稼軒長短句 南宋辛棄疾著作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是1197年的中秋,辛棄疾跟朋友痛飲達旦,拂曉時分有客人說,前代詩詞有寫“待月”而沒有寫“送月”的。辛棄疾創(chuàng)作一向勇于創(chuàng)新,于是便用屈原的《天問》體寫下這首既充滿宇宙想象又富有人間情懷的曠古奇作。
今晚的月亮去哪了?詞人連發(fā)八問,看似散漫,實則都是圍繞送月、落月來構思落筆。開篇寫月亮西沉,結句寫月亮變小如鉤,首尾呼應。難怪,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辛棄疾“詞人想象,直悟月輪繞地之理,與科學家密合??芍^神悟。”怕長鯨觸破月中玉殿瓊樓,又表現(xiàn)出詞人對世間美好事物的深沉關愛和心系萬物的博大胸懷。
辛棄疾還具有超前的生態(tài)文明意識。他的《鵲橋仙·贈鷺鷥》說:
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shù)。主人憐汝汝憐魚,要物我、欣然一處。
白沙遠浦。青泥別渚。剩有蝦跳鰍舞。聽君飛去飽時來,看頭上、風吹一縷。
家門口的小溪里,白鷺天天飛來找食吃,弄得小魚小蝦都快絕跡了,鄉(xiāng)野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于是,辛棄疾深情地對溪邊白鷺說了上述那些話,期盼魚蝦跟白鷺、白鷺和我“欣然一處”!他又為白鷺支招,說遠處的白沙浦、青泥渚,魚蝦泥鰍多的是,任你去吃飽了再回來。
詞人與白鷺對話,語氣平等親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考慮周到、兩全其美。既告訴白鷺不要把溪里的小魚蝦吃光,要休漁放養(yǎng),還告訴它另謀求生之法;不光是禁,還有導,既保護水溪的生態(tài)平衡,又給白鷺指明新的出路。八百年前的大英雄辛棄疾的生態(tài)理念、環(huán)保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而作為文人抒情詞傳統(tǒng)的最終奠定者,詞人蘇軾當之無愧屬于智者,對世事人生有著深刻的洞悉。其名作《定風波》,更表現(xiàn)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以及對世間萬物的透徹感悟。
▲舞劇《東坡》概念海報。(中新社發(fā)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 供圖)
沙湖,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城東的道仁湖。暮春時節(jié),蘇軾一行在湖邊遇陣雨,同行者倉皇失措,而他則從容淡定,不覺得有什么可擔憂的?!巴小迸c“余”,表現(xiàn)出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因為蘇軾已經看透人生和自然,陰晴雨雪是正常的,有雨必有晴,這都是一個過程,周而復始。人應該順應自然,坦然面對自然的變化。其《定風波》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樹林里遇到陣雨,同行者紛紛跑去躲雨,而蘇軾則沉醉于欣賞雨穿林葉之態(tài)、雨打樹葉之聲。遇場雨慌什么、怕什么?再大的雨也會停止,不妨瀟瀟灑灑、從從容容地雨中行。所謂“吟嘯”,是暗用謝安泛海遇巨浪的故事。蘇軾用這個典故,意思是說,人家謝安連狂風大浪都無所畏懼,咱們遇到一場小雨有什么好怕的?雨中正好體驗人生,不妨瀟灑走一回!
“一蓑煙雨任平生”,象征著對人生的風雨早就做好了心理準備。遇挫折磨難、經風歷雨,不可怕,怕的是沒有心理準備。蘇軾以此宣示,他有了心靈的“蓑衣”,隨時準備迎接人生的風雨。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從容淡定,不亂于心,不亂于行。因為蘇軾已然領悟到,挫折坎坷是人生必經之路。有了這種心理準備,一旦遇上逆境,便能從容應對,不懼怕,也不放棄。
蘇軾從湖州(今屬浙江)知州貶謫到黃州,社會地位落差很大,原來擁有的官職俸祿等等都沒有了,至少是降低了很多。蘇軾最初也很痛苦,但轉念一想,“譬如當初”我是黃州一個沒有及第的秀才,人家世世代代在這里生活,不也過得自在安逸,難道我就過不下去嗎?這樣想,心里就會坦然,不再有那么多的失落了。這就叫“譬如當初”,是蘇軾發(fā)明的自我安慰的方法。后來貶到海南島,他又如此自我開解。把遇到的挫折磨難,當成磨煉意志品德的絕好機會,不僅不會感到痛苦,而且會覺得心里敞亮。這就是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帶給我們的啟示。
▲“高山仰止 回望東坡——蘇軾主題展”11月29日在位于成都的四川博物院開展。(中新社發(fā) 四川博物院 供圖)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薄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對人生有著透徹的感悟。不僅是失意不懼,得意也一樣泰然處之。所以,“無風雨”可貴,“也無晴”更是一種境界,而且尤為可貴?!皩櫲杞酝?,才算真正步入人生的化境,才是真正的達觀者。飄逸超然的《定風波》詞章,何嘗不是蘇軾卓絕脫俗的人生態(tài)度和智慧的真實寫照。
(作者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本文刊發(fā)在《中國民族》雜志2022年第3期。)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王兆鵬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