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所在位置:首頁 > 道中華
道中華 |楊念群:為什么說“大一統(tǒng)”是現(xiàn)代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母題——從清代“大一統(tǒng)”到民國“五族共和”的歷史演進圖(下)
發(fā)布日期:2023-01-06

微信圖片_20221106141017.jpg


記者:清代在努力推動“大一統(tǒng)”國家建構之際,也在延續(xù)“齊其政不易其宜”的策略。對于這一點,您在書中說漢地和邊疆地區(qū)均有體現(xiàn),請您介紹一下其具體情況?


楊念群:在漢地,清代基本沿用了宋明以來的政治體制,通過科層制官僚和地方精英展開治理。在邊疆地區(qū)則根據(jù)族群和文化的不同,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例如在蒙古實行扎薩克制;在新疆沿用伯克制,保留當?shù)刭F族的爵位和稱號,但在軍事和行政管理上通過軍府制加以控制;在西藏則實行政教合一體制,派遣駐藏大臣監(jiān)控喇嘛制度的運行;在西南采取的是土司制度,一方面推進改土歸流,另一方面土司仍具有明顯的自主性,并未完全被流官控制和取代。面對著如何統(tǒng)治巨大空間和復雜人群的難題,清代采取“因俗而治”的方式,可以將當?shù)毓逃械纳鐣Y構和文化傳統(tǒng)整合進“大一統(tǒng)”框架之中,最大限度節(jié)約治理成本。


“因俗而治”不等于維持現(xiàn)狀的治理術,其關鍵是在不同文化內部建立起清代統(tǒng)治的“正統(tǒng)性”,形成“大一統(tǒng)”的有機聯(lián)系。典型的表現(xiàn)是,清代形成了獨特的“二元理政模式”。對深受儒家影響的漢地,清帝著力打造“治道合一”的圣王形象,高揚“回向三代”的大旗,以儒家領袖自居,支持宗族、鄉(xiāng)約建設,鼓勵士人官僚躬行踐履、經(jīng)世濟民,展開教養(yǎng)兼施、移風易俗的政治實踐,獲得了儒家精英的自發(fā)認同,使其道統(tǒng)意識和基層“自治”不再成為產(chǎn)生異見的溫床,反而成為延展和支持皇權的力量。而在蒙藏等地,統(tǒng)領廣闊疆域的清帝被尊為“能向外藩傳令”的“轉輪王”,成為信眾崇拜的對象,使蒙藏地區(qū)的活佛體系和社會治理結構統(tǒng)攝在清帝的神圣權威之下、安置在“尊王”的“大一統(tǒng)”布局之中。可以說,在清代,治理層面的“不易其俗”“不易其宜”,是通過正統(tǒng)性上的“修其教”與“齊其政”統(tǒng)合起來的。


640.jpg

▲《乾隆皇帝佛裝像唐卡》,故宮博物院館藏。


清代的“因俗而治”是“大一統(tǒng)”的表現(xiàn)形式,卻不是它的本質規(guī)定。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西南地區(qū),清帝便與士人一起,在維持土司傳統(tǒng)與施行儒家教化之間靈活游走,并非固守“漢化”或“因俗”,而是以是否利于“大一統(tǒng)”為轉移。清代從未放棄國家一體化的努力,不斷滲透和改造“蠻夷”,使之逐步“內地化”;這不意味著改變“因俗而治”,而是展現(xiàn)出清廷與地方持續(xù)博弈、達成動態(tài)均衡的治理形態(tài)。“因俗而治”不是單純強調“分”,而是“寓合于分”“以分為合”,使清代得以有效控制廣袤的疆土,并將“大一統(tǒng)”潛移默化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為近代中國向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轉型奠定了基礎。


記者:在晚清民國之際,革命黨人曾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將西方傳進來的民族主義觀念和大漢族主義觀念相結合,以鼓動革命。但在民國建立后,他們又積極提倡“大一統(tǒng)”、并竭力構建五族共和的國家形態(tài),在這樣的轉變中,是否說明了“大一統(tǒng)”觀念的近代轉化?請您詳細闡釋一下其中的基本邏輯。


楊念群:近代中國面對內憂外患,又受到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很快將一度沉寂的種族觀念激活起來。但革命黨人很快意識到,在民族主義勃興、列強虎視眈眈的現(xiàn)實局面下,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必然造成國家分裂的嚴重后果。故而民國建立后提倡“五族共和”,強調中華民族是一個整體、各民族生活的地區(qū)是中華民國疆域的組成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訴求應置于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意志之下。此后,“大一統(tǒng)”與民族國家的建構日趨同構,成為現(xiàn)代中國進行社會動員、加強民族凝聚力、抵抗外來侵略的支撐點,轉化成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國家觀。


640 (1).jpg

▲中華民國六年黎元洪五族共和紀念幣,紀念幣上刻有“五族共和”字樣。(圖片來源:華夏收藏網(wǎng))


“大一統(tǒng)”觀的近代轉化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察。一方面,近代知識分子一度認為專制集權、疆域遼闊的“大一統(tǒng)”偏于靜態(tài)保守,無法在激烈的文明競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推崇效法培育公民意識、施行地方自治的歐美經(jīng)驗。但一旦面對救亡圖存的政治現(xiàn)實,學者們便極力協(xié)調“大一統(tǒng)”觀與現(xiàn)代話語,號召打造強有力的統(tǒng)一國家,并通過對《春秋》等古典思想資源的創(chuàng)造性詮釋,重新為“大一統(tǒng)”和中國政治文化賦予了超越西方弊端的普遍意義。另一方面,人們一度幻想引入西方制度將一勞永逸地解決晚清以來的各種問題。但將包括科舉、帝制、經(jīng)學在內的傳統(tǒng)要素一并推倒,打斷了鄉(xiāng)村與城市、社會與政府的紐帶,也瓦解了延續(xù)千年的政治、道德和文化共識及其制度構造。民國初年赤裸的權力政治、行政邏輯、治理失效和道德衰敗,帶來了對其統(tǒng)治合法性的嚴重懷疑,也引發(fā)了重估君主地位、重建政教體系、重審傳統(tǒng)價值的深層思考。“大一統(tǒng)”觀的回歸具有回應近代中國“正統(tǒng)性危機”的性質,也是在西方?jīng)_擊和中國經(jīng)驗中重建文明主體性和政治文化形態(tài)的努力。


就此而言,從晚清到民國,“大一統(tǒng)”觀及其實踐并未斷裂,而是保持著深刻的連續(xù)性。也可發(fā)現(xiàn),不論受外來影響有多大,現(xiàn)代中國的建立最終仍基于自身文化和歷史的傳承?!按笠唤y(tǒng)”觀不但營造了清代上層政治秩序和地方治理模式,更形塑著中國人深層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tài),成為現(xiàn)代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活不斷回訪的母題,具有超越具體歷史情境的力量和適應性,是貫通理解古今中國政治和文化運作的關鍵一環(huán)。而對于身為現(xiàn)代中國人的我們,在透過“大一統(tǒng)”的深層邏輯理解歷史的同時,還需進一步思考,為何“大一統(tǒng)”具有如此強大的制度、身體和心理規(guī)訓能力,能夠收編各種不同的思想和行動,且歷久而彌新?又應如何看待“大一統(tǒng)”的價值,正確把握它與個人獨立和精神自由的關系,在現(xiàn)代世界安置它的位置?只有從當下的情境出發(fā),超越“復古”與“革新”的二元分劃,才能真正為傳統(tǒng)賦予生機,使之超越功利需求和地方性知識的范疇,成為對現(xiàn)代性普遍問題的政治和文化回應,完成“大一統(tǒng)”觀的現(xiàn)代轉化。



受訪者簡介:



640 (2).jpg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tài)》(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2001)、《雪域求法記》(合編,2003)、《再造“病人”》(2006)、《何處是“江南”?》(2010)、《五四的另一面》(2019)、《“天命”如何轉移》(2022)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并長期致力于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采寫:薄輝龍 呂飛躍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
      《中國民族》雜志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管、民族團結雜志社主辦。作為國家民委機關刊,《中國民族》雜志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心用情用力講好中華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在涉民族宣傳工作領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國民族》雜志各文版均為大16開全彩印刷?!吨袊褡濉冯s志漢文版為月刊,全年共12期,單份全年定價180元;《中國民族》雜志蒙古文漢文對照版、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朝鮮文漢文對照版均為雙月刊,全年6期,單份全年定價90元。

訂閱方式(二選一):
一、郵局訂閱(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中國民族(漢文版)郵發(fā)代號:2-91
中國民族(蒙古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237
中國民族(維吾爾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7
中國民族(哈薩克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新>58-118
中國民族(朝鮮文漢文對照版)郵發(fā)代號:82-392

二、雜志社訂閱(銀行匯款)
戶名:民族團結雜志社
賬號:0200 0042 0900 4613 334
開戶行:工商銀行北京和平里北街支行
聯(lián)行號:102100020307
聯(lián)系電話:010-58130831;傳真:010-84504624;
發(fā)行郵箱:mztjzzs@126.com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