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是人們對季節(jié)時間節(jié)點的感知,是人與天地物候協(xié)調的重要時機。新年處在辭舊迎新的時間交接處,人們將一年的情與物積聚到這一高光時刻。歡慶新年,成為周秦以來中國人最溫暖的時間。
中國古代以農業(yè)立國,農耕文明對時間的認知體現(xiàn)在特別關注天文、氣候、物候的季節(jié)變化,在四季流轉中把握時間。中國人將歲時視作生命的歷程,春夏秋冬是一個生命機體生長衰亡的過程,正所謂“冬盡春來,舊年死了,新年才生”。
那么,“年”作為一個時間段落,包括了哪幾個時間段?圍繞著這些時間段,又形成了哪些禮俗?人們通過這些禮俗,是如何融入人文關懷與生命意識的?近日,“道中華”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蕭放。
記者:傳統(tǒng)中國時間生活中,人們重視四時八節(jié),四時八節(jié)中尤重新年。新年是一個怎樣的時空概念?新年禮俗包含哪些內容?
蕭放:在四季與年度時間配合的循環(huán)中,每到年度周期起始點,也就是歲末年初、冬去春來的時節(jié),中國人有著強烈時間更新意識,發(fā)明了一系列蘊含時間過渡儀式的年節(jié)禮俗,辭舊迎新??梢哉f,新年讓我們進入特別的儀式時空。
“年”是一個時間段落,它以除夕夜與新歲凌晨為中心,包括除夕前、除夕夜、新年三個時間段,圍繞著這三個時間段,形成四大年節(jié)禮俗,辭年禮俗、團年禮俗、拜年禮俗與迎春禮俗。
人們通過這些禮俗,融入人文關懷與生命意識,將信仰與祭祀,自然與社會、家庭與國家在年節(jié)禮俗整體中相互關聯(lián),渾然一體,正是這些嚴肅與豐富的年節(jié)禮俗將年節(jié)烘托成民族的盛大節(jié)日。
記者:民間俗諺稱“過了臘八就是年”。傳統(tǒng)辭年禮俗有哪些?有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
蕭放:吃罷報年信兒的臘八粥,人們就開始系列辭年禮俗活動。辭年禮俗活動的核心意義是對一年來的各種人際關系進行調整與增進,通常以年禮饋送與聚歡的方式進行,用以表達對天地自然、親友鄉(xiāng)鄰、同行同業(yè)、雇主雇員、業(yè)主與顧客的禮敬與感恩。
▲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傳統(tǒng)辭年禮俗中有慰問與聚飲兩個主要內容。慰問主要以親友間禮物饋贈為主,特別是已定親的準女婿,要給岳父岳母送去年禮,以牢固婚姻關系。一般親友間的辭年禮,主要是晚輩看望長輩,平輩之間相互探望。在歲末年初、冬春交接之際,人們相互饋贈禮物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傳遞了大寒時節(jié)的情感溫暖。
“酒食相邀”,歲末聚飲,送別舊歲,是辭年禮俗的重要形式,也是千年的年節(jié)傳統(tǒng)。歲末冬寒,百姓人家、各行各業(yè)年終聚會、聯(lián)絡情感,這種形式在我國東南地區(qū)稱為“尾牙”。
傳統(tǒng)的辭年禮,在當代具有現(xiàn)實意義,它可以轉變?yōu)榫哂写壬菩再|的新年禮俗,一種是富裕人家借辭年禮給貧弱親友以物質資助,讓親友在親情滋潤中得到實際的資助。另外一個更值得提倡的辭年禮俗,是政府與相關部門在歲末對生活困難的弱勢群體進行專項慰問,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人民的關懷與慈愛。
其實,除了饋問與宴飲外,辭年禮俗還有對自然萬物人格化的神靈的辭別、對環(huán)境的清潔、對自我身體與精神的清潔等深刻涵義。南宋時期,在月窮歲盡之日,士庶人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人們重視自身的潔凈,會去理發(fā)、沐浴,以洗去一年的塵穢,獲得新年好運??梢哉f,歲末辭年禮俗凸顯的是“除舊布新”的理念,人們要通過一些特定的儀式對舊年的一切進行清理,為天地萬物人事的更新做好物質與精神準備。
▲置辦年貨。
記者:團年與守歲禮俗是年節(jié)的重頭戲?;丶?、吃年夜飯、發(fā)壓歲錢、守歲,這些年節(jié)通過儀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有著怎樣的歷史傳統(tǒng)及現(xiàn)實意義?
蕭放:中國人對家庭關系十分重視,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大都是家人回歸的節(jié)日。團年禮俗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共享年夜飯,這是一年中最豐盛的大餐,更是凝聚中國家庭情感與信仰的精神圣餐。
中國人從有“年”的概念開始,就有了年夜飯,年夜飯來源于古代的年終祭祀儀禮。“年”是豐收的標志,上古社會,人們種植的莊稼豐收了,就要感謝神靈的賜予,感謝的形式就是祭祀,祭祀的祭品自然是收獲的事物。古代年終大祭是蠟祭,用食品祭祀百神。隨著家族社會的發(fā)展,多神祭祀逐漸演變?yōu)橐约漓胱嫦葹橹鞯呐D日之祭,人們殺豬宰羊,就是為了祭祀祖先。《詩經(jīng)·豳風·七月》中有:“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的描寫,這里的公堂大概也就是后來漢代《四民月令》中所說的供奉先祖牌位的祖屋,人們在此飲宴團聚。
年夜飯的每一道菜肴都有豐厚的寓意與故事,要有頭尾俱在的全魚,以示年年有余;圓圓的紅棗與丸子象征紅火團圓;年飯必有豆腐、韭菜,諧音“兜?!?、長久,大家都長久有福;還有干馬齒莧菜、干茄子等,號稱安樂、如意菜,祈求新年平安吉祥。
中國人有著濃厚的祖先信仰,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與感恩之情在團年禮俗中有充分的表達。不僅在年飯前去到墳墓叩拜,在年飯開始前,還得請亡故親人首先入席。北方地區(qū)年飯餃子,第一碗要奉獻給祖先。
我們今天城市生活中,因為家庭居住空間有限,大家庭的年夜飯移到了飯店,但嚴肅而又歡樂、充滿對未來期盼的團年禮俗依然傳承。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在家吃年飯,享受的不僅是美好的家的味道,更重要的是,這是一頓與我們家人親密交流的精神聚餐,為我們新年的再出發(fā)提供精神能量。
▲吃年夜飯。
發(fā)壓歲錢,是團年禮俗的內容之一。吃完年夜飯,就發(fā)壓歲錢,這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是小兒最期盼的大年禮物。壓歲錢,也稱壓祟錢,它的本義是在新舊時間更替中,依靠家族集體力量保障幼兒平安到達新年。壓歲錢相傳起源較早,但真正流行是明清以后。壓歲錢原本是父母或其他長輩給自己的子孫的祝福,它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價值,如果壓歲錢超出親情祝福范圍的給與受,那都是對傳統(tǒng)年節(jié)禮俗初衷的背離,甚至會成為人情負擔,那顯然不利于家庭與社會和諧。
▲國家博物館巧克力“壓歲錢”文創(chuàng)。
守歲禮,是家人圍坐于爐火邊,通宵達旦,守候新歲到來的禮俗。除夕夜守歲禮俗在中國大約有兩千年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有蜀之風俗,至除夜,通宵不眠,謂之“守歲”。唐宋人為守歲禮俗而歌唱,杜甫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連唐太宗李世民也為守歲而興奮:“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這種歡樂度歲的場景特別得到兒童的喜愛,宋代依然是“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明清以來,守歲禮俗依然熱鬧而有趣味,同時還加大了守歲中家庭倫理內涵,認為守歲可以為家中長輩祈壽。當代守歲禮俗還很普遍,伴隨守歲的是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人們在新年鐘聲中迎來新年。
記者:拜年是中國人年節(jié)重要的禮儀之一,它有著怎樣內涵?
蕭放:拜年慶賀是傳統(tǒng)社會普遍遵循新年禮俗,人們在通過舊年之后,獲得新的生命時間,以相互禮拜的方式,慶賀新生。
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君臣百姓拜年有一定的規(guī)矩與次序,從朝廷來說,沿襲上古告朔之禮,元日舉行盛大朝會,皇帝接受文武百官朝賀,這是漢朝以來就有的時間政治傳統(tǒng)。君臣度過年節(jié)之后,重新歸于政治秩序之中,并以臣僚拜賀方式再次確定君臣之義。因此官方重視新年團拜,它是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民間拜年,主要是拜祖先,拜長輩、尊輩,然后家內成員互拜,直到拜賀親朋鄉(xiāng)黨耆老等。團拜按照宗譜中記錄的長幼倫理秩序遞進,即晚輩向長輩拜年,小房向大房拜年,輩分順序不能改變。
正月初二,至親好友串門拜年,一般都要帶上拜年禮。比如,浙江麗水的拜年禮用厚紙包上白糖、冰糖、桂圓、荔枝等,俗稱“禮包”。禮包并不重,通常一斤左右,即表示一點心意。如果是新女婿到岳父母家及親戚家拜年,就要帶一對禮包,以示恭敬。拜年強調家族關系,拜年的過程就是家族關系的強化過程。當然,拜年也是重建鄉(xiāng)鄰關系的過程,在正月家族拜年的后期階段,人們重視鄰里之間的互拜,拜到正月十五,也可看作是一種村落社區(qū)性大聯(lián)歡。
▲拜年。
記者:迎春禮俗是年節(jié)禮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冬盡春來時節(jié),中國人如何表達對春的期盼?
蕭放:自漢武帝太初元年確定夏歷正月為歲首以來,立春節(jié)氣總在大年期間,迎新與迎春在年節(jié)禮俗中常常合二為一,新年中充滿了迎春禮俗。年節(jié)中的迎春禮俗主要有貼春聯(lián)、嘗新嘗春、飲春酒等。
新年大門貼春聯(lián)是宋明以來就廣泛流行迎春禮俗。宋明以前,大年門口掛桃符主旨在于辟除邪惡;宋明以后,門口貼春聯(lián)寓意著迎春納吉。當然,這也與古代立春家中貼宜春帖子的傳統(tǒng)有關。清代北京從進入臘月開始,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場店鋪的屋檐下,擺開桌案,名曰“書春”“書紅”“借紙學書”“點染年華”等,一些讀書人借給人書寫春聯(lián)賺些潤筆錢。
當代社會,新年依然流行貼春聯(lián)的習俗。春聯(lián)一般是對偶的上下二聯(lián),寫在紅紙上,貼于門戶兩邊,字數(shù)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春聯(lián)講究平仄格律,結構對稱,對仗工整。一般說來,以末字音律判斷,仄音為上聯(lián),平音為下聯(lián)。上聯(lián)貼在門左,下聯(lián)貼在門右。也有人以門楣橫批的首字左右位置確定上下聯(lián)的位置。
迎春禮俗自然少不了飲食儀式,如食用韭菜、生菜、蘿卜等時令新菜,當然春餅更是典型。六朝時即有春餅,是一種薄面餅,人們用它裹生菜食用。春餅與生菜等在古代號稱春盤,杜甫在《立春》詩中曾寫下“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的佳句,至今伴隨著春餅令人回味。臺灣新竹春天品嘗的潤餅自然是這一禮俗擴大性的傳承。
▲立春吃春餅。
以新年春酒祈壽祈福是周秦以來的民俗傳統(tǒng)。酒是降神的佳釀,祭神之后,朝野都要飲酒慶賀新年。唐宋時期,新年流行屠蘇酒。據(jù)《歲華紀麗》記載,俗傳“屠蘇”是一座草庵的名字,有人居草庵中,每年除夕夜送給附近居民一帖藥,讓人們用布囊浸于井中,元日取井水置酒器中,供家人飲用,以“不病瘟疫”。后人知道這藥酒之方,但不知此人姓名,故稱為屠蘇酒。明清新年人們飲春酒的方式是宴會賓朋;民國南京“請春酒”是新年禮俗之一,“新年邀集賓朋宴飲,謂之請春酒”。我上次訪客座東瀛,逢公歷元旦,一位大學同事,送我一帖屠蘇散與一瓶清酒,方知日本也有這一古俗。無論如何,新年的春酒是祛疫祈福、呼喚生命春天的美酒。
作者簡介:
蕭放,民俗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系主任,社會學學位分會主席,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室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研究》首席專家。主要社會兼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兼中國節(jié)日文化中心主任。曾任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臺灣輔仁大學與東華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民間文化史、歲時節(jié)日與禮儀民俗等。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蕭放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