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年伊始,冬天的氣息已不再凜冽,卻得知了一個悲傷的消息,萬桐書先生去世了,享年100歲。我不由自主想起2008年那個冬天的見面,那年恰逢中國維吾爾古典文學和木卡姆學會換屆,萬先生自廈門飛抵烏魯木齊參加會議,我當時在新疆藝術研究所工作,有幸采訪了他。那時他已85歲,但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與先生的一席談話,恍若昨日。而今,先生駕鶴西去,留下了無比豐厚的精神和文化遺產(chǎn)。
▲2008年冬,作者黃適遠(左)在采訪萬桐書。(黃適遠 供圖)
1月15日,筆者隨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和旅游廳組織的相關人員赴廈門悼念萬桐書先生。下午抵達后,我們先去醫(yī)院看望了萬桐書先生的夫人連曉梅女士。連老師已經(jīng)92歲,雖在病中,但精神尚好,她深情地說:“木卡姆是個好藝術,一定要傳承下去?!贝搜砸怀?,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
第二天,我們?nèi)ゼ腊萑f桐書先生。先生的墓坐落在面朝大海的山坡上,四周草木蔥蘢,遠方碧波蕩漾。靜默于墓前,我不由想起作家王蒙的《木卡姆》一詩:“有了你,我的木卡姆/世界不再荒涼/山嶺不再寂寞/漫漫無際的黃沙舒展眉結/……/是什么蘇醒了呢?木卡姆的樂聲歌聲響起/原來這才是世界,這才是人間/充滿青春愛情,充滿痛苦希望/這才是生命,才是活著的我們……”
萬桐書先生在新疆生活、工作了近50年,他奔走于天山南北,穿越大漠戈壁,把全部身心都獻給了木卡姆。正如他的女兒萬靜所說,“爸爸后來說,不是木卡姆離不開他,而是他離不開木卡姆”。望向先生墓地,山谷大海之間,正可謂“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萬桐書生前近照。(萬桐書家人 供圖)
搶救維吾爾木卡姆第一人
雪山、草地、沙漠、綠洲、戈壁,新疆地質(zhì)地貌類型多種多樣,這種與生俱來的“傳奇之美”讓新疆成為吸引人們目光的地方。但新疆的美不僅體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上,更體現(xiàn)在各民族豐富多姿的文化上。對于廣袤的新疆大地來說,許多藏在深山遠村和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始終奪目燦爛的民間文化藝術,一旦露出“容顏”,就驚艷世人。
今天,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既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入選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這項被譽為“中華瑰寶、絲路明珠”的民間藝術成為全人類的文化遺產(chǎn)。而這一切,都和萬桐書的艱辛付出分不開。
▲萬桐書(右一)和十二木卡姆表演藝術家在一起。(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 供圖)
1951年3月,剛剛28歲的萬桐書突然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呂驥找去,提出準備派他到新疆工作,“新疆有套寶貴的音樂遺產(chǎn)叫作十二木卡姆,一定要保存下來,不能失傳”。萬桐書多年后在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笑言:“那時不知何謂木卡姆,聽所未聽,聞所未聞,兩眼一抹黑?!?/span>
當時,新疆剛解放不久,流傳在民間的十二木卡姆危在旦夕,時任新疆省政府領導人之一的賽福鼎呈請周恩來總理對木卡姆的搶救予以幫助,使這個古老的珍貴遺產(chǎn)能夠留存下去。搶救藝術瑰寶,必須派全能型音樂人才。根據(jù)原文化部、中央民委的要求,中央音樂學院反復甄選,最后重任落在萬桐書身上,于是也就有了萬桐書的新疆之行。這一行,就是50年。
萬桐書和夫人連曉梅帶著孩子一路風塵仆仆,先坐火車,又倒汽車,再乘飛機,于1951年5月到達烏魯木齊。當時,萬桐書的住處被安排在新疆大學紅湖對面的老蘇聯(lián)領事館。幾乎在同一時間,來自喀什的十二木卡姆世家傳承人吐爾地·阿洪、郭西·阿洪和來自伊犁的肉孜·彈撥爾、努爾買買提,齊聚于紅湖之畔。
▲1951年3月,從北京前往新疆前,萬桐書一家三口合影。(資料圖片)
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正式成立,萬桐書任組長,音樂家劉熾和他的弟弟劉烽,作曲家丁辛、詩人克里木·霍加等人都是成員。
搶救木卡姆的首要工作就是錄音。1951年夏天,木卡姆的歌聲打破了紅湖的寧靜。民間藝人喜歡自由地歌唱和表達,不知道自己的歌聲是寶貴的文化財富,第一次從鋼絲錄音機中聽到自己的聲音,他們既驚訝又興奮,不禁流下了熱淚。
錄音之路充滿坎坷。萬桐書曾回憶說:“因為錄音設備不盡人意,錄音效果很差,為了保證錄音質(zhì)量,我們每次錄完第二天就再聽,不滿意就重新唱、重新錄,看似是笨辦法,但最終保證了錄音效果?!蹦菚r的錄音棚就是在房間里鋪上一條地毯,吐爾地·阿洪和兒子卡吾力·吐爾地,一個打手鼓,一個演奏薩塔爾,每支套曲必須連貫唱完,中間不能停頓,一唱就是兩個小時。最終,錄音工作持續(xù)了兩個多月,直到1951年10月下旬才結束,成果是24盤鋼絲錄音帶。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十二木卡姆進行完整記錄。
如果說錄音環(huán)節(jié)繁瑣枯燥,那么記譜、翻譯工作更有了專業(yè)層面的難度。萬桐書是學西洋音樂出身的,熟識十二平均律,這種律制和木卡姆的律制完全不同。木卡姆在樂律、樂調(diào)、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等方面異常復雜,用五線譜為木卡姆記譜極為困難,很多音符根本無法標注。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萬桐書大量查閱國內(nèi)外音樂參考資料,開創(chuàng)性地編制了順滑音、吟音等標注符號,還創(chuàng)編了手鼓二線譜。
▲上世紀50年代,萬桐書(前排左二)、吐爾迪·阿洪(前排右二)等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成員合影。(資料圖片)
1954年,市場上有了磁帶錄音機,為了完整保留一套效果更好的十二木卡姆,萬桐書率領的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組再次邀請吐爾地·阿洪到烏魯木齊錄音。更為復雜的“配詞”(翻譯歌詞)工作也由此展開。工作組成員每放一段錄音,就請吐爾地·阿洪唱一段歌詞,記錄下來和錄音比對,再請翻譯家、詩人、音樂人逐字逐句整理,形成規(guī)范的維吾爾語版本,并翻譯成漢話版本,這項工作花了一個多月才完成。
從錄音、記譜到翻譯,歷經(jīng)數(shù)年時間,十二木卡姆最終被拂去千年塵埃,熠熠生輝。
發(fā)現(xiàn)木卡姆的文化密碼
從1951年到1954年,萬桐書和工作組其他成員嘔心瀝血,深入民間開展田野采風,最終以吐爾地·阿洪的彈唱為依據(jù),整理了十二木卡姆曲調(diào),并確立了以吐爾地·阿洪為主、兼顧其他木卡姆演唱者的表演模式。他們刪去了一些重復和不合音樂節(jié)拍的歌詞,補充了部分在維吾爾族古典文學中占有特殊地位的著名詩人的力作。由吐爾地·阿洪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共計245首樂曲,2482行歌詞。經(jīng)過整理,最終審定收錄歌曲320首,歌詞2990行。
1956年8月,萬桐書將這一豐厚成果帶到北京,立刻引起關注。上級部門認為這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大事,決定出版十二木卡姆的樂譜和唱片。1960年,《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和資料唱片出版,被稱為“維吾爾音樂之母”的十二木卡姆,得以基本按原樣保留了下來,為后來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字、音響、樂譜資料??梢哉f,這是整理十二木卡姆的一座里程碑。
《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的出版在中國音樂史上劃出了一道璀璨的光芒,拉開了十二木卡姆從口頭傳承到文本傳承的序幕。而對于萬桐書而言,這只是開始,此后他一直扎在木卡姆的研究中。
▲《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黃適遠 供圖)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是一種融歌、舞、樂于一體的獨特綜合藝術形式,音樂結構完整,曲調(diào)豐富,節(jié)拍和節(jié)奏變化特點鮮明。萬桐書曾深有感觸地指出: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傳統(tǒng)樂舞藝術形式高度發(fā)展的結果,它是以十二部大篇幅的音樂作品為形式,作為維吾爾族古典樂舞藝術發(fā)展的結晶出現(xiàn)的。
經(jīng)過多年的浸潤和研究,萬桐書有了一個強烈的感覺:十二木卡姆和漢唐大曲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2008年冬天,烏魯木齊大雪紛飛,當筆者向萬桐書請教“木卡姆和漢唐大曲”的關系問題時,他很謹慎地說出了自己的這一發(fā)現(xiàn)。事實證明,這一發(fā)現(xiàn)與后來十二木卡姆研究學者所得出的結論基本吻合。
漢唐大曲的相關文獻記載,為尋找十二木卡姆的文化密碼提供了支持。漢唐大曲歌、舞、樂三位一體的形式在十二木卡姆中得到了繼承和體現(xiàn),對后世實在是一個驚喜。經(jīng)過動蕩的歲月,當中原大曲或只剩下歷史文本,或躺在敦煌莫高窟、克孜爾石窟等遺跡中,或發(fā)展演變?yōu)閼蚯鷷r,何曾想到,十二木卡姆,這個來自邊疆綠洲的民間藝術形式,居然保留了鮮活的“文本”,具有“活化石”的意義。
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古典音樂大組曲,每套由3個部分構成,即瓊乃合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每個部分又由若干主旋律及其變體組成。十二套大組曲都有自己的音樂特征。樂曲中有序歌、敘誦歌曲,敘事組歌、舞蹈性組歌、間奏曲等等,體裁多種多樣,曲調(diào)極為豐富。伴奏的樂器有薩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都塔爾等。
木卡姆是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木卡姆中的歌、舞、器樂遵循了漢唐大曲的文化傳統(tǒng),“散、慢、中、快、散”的結構模式和“深沉、優(yōu)美、熱烈”的情緒變化模式,強烈暗示著兩者之間的繼承關系。
▲新疆哈密民間藝人在表演十二木卡姆(攝于2004年)。(韓連赟 攝)
在萬桐書等老一輩音樂學家的帶領下,一代代專家學者辛勤研究十二木卡姆,隨著抽絲剝繭般研究工作的推進,十二木卡姆露出了埋藏已久的內(nèi)核,與漢唐大曲的淵源關系一步步明晰。
把人生寫在新疆大地上
“我時時想念一個人/一個搶救十二木卡姆的人/有了他的錄音和記譜/我的木卡姆才不會死去/有了他的存在獻身/木卡姆才會傳向全世界/他是十二木卡姆永生的樂魂/他的名字就叫萬桐書……”這是十二木卡姆傳承人吐爾地·阿洪專門為萬桐書寫的一首名為《樂魂》的歌,并用木卡姆曲調(diào)深情演唱。
的確,萬桐書這一名字與木卡姆已緊密相連。自帶著妻兒奔赴新疆的那一刻起,萬桐書就把自己獻給了木卡姆、獻給了新疆音樂,更把人生寫在了新疆大地上。
▲萬桐書(左一)和十二木卡姆表演藝術家在一起。(新疆藝術劇院木卡姆藝術團 供圖)
從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如果劃分木卡姆研究隊伍,第一代的核心人物一定是萬桐書。至今,木卡姆研究已然開枝散葉,研究者眾多。萬桐書對木卡姆和漢唐大曲血緣關系的研究,打開了二者之間的通道,從理論和技術兩個維度挖掘出了兩者的傳承關系,讓更多人認識到,木卡姆是文化融合的結晶,既體現(xiàn)古代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也體現(xiàn)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這里必須還要提到另一位音樂學家:邵光琛,他積極參與木卡姆的田野調(diào)查,和萬桐書夫婦一起深入南疆腹地,沿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洲走了一大圈,走訪了上百位有名望的民間歌手,記錄了部分曲譜,是第一代研究木卡姆的漢族學者之一。在新疆大地,從王洛賓、萬桐書、邵光琛到周吉,這些漢族專家都以新疆為家鄉(xiāng),用自己的一生寫出了新疆之歌!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毙陆且黄瑝衙缽V袤的土地,與其說是因為生于斯長于斯才有萌發(fā)于心底的親情,毋寧說新疆有一種深刻燦爛的美麗,這種美伴隨我們從過去到如今。萬桐書把新疆當成自己親愛的故鄉(xiāng),把木卡姆的挖掘、整理、研究當成自己的終生事業(yè)。他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也把自己奉獻給了新疆這片美麗的土地。于今天的我們,這是強烈的啟示和鼓舞。
如今,我們接續(xù)傳承,一直行進在新疆文化建設的路上?!霸诼飞稀?,正是我們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也源于我們內(nèi)心深處對新疆文化的熱愛。作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給我們以力量,給我們以營養(yǎng),我們用文藝記錄時代的剪影,這也是我們生逢其時的歷史記錄和珍貴的親身檔案。
在我們生活的這一片熱土上,新疆美得深沉;在我們棲息的這一塊沃土上,新疆美得熱烈。
人物小傳
萬桐書(1923年12月-2023年1月),湖北武漢人,1948年畢業(yè)于南京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1959年10月至1987年3月在新疆文聯(lián)新疆音樂家協(xié)會工作,1987年3月離休。曾任新疆音樂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維吾爾古典文學和木卡姆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顧問。
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指示下,萬桐書于新中國成立之初從中央音樂學院前往新疆工作。1951-1960年,他主持搶救、整理十二木卡姆,出版《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為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搶救性挖掘和研究作出重要貢獻,被譽為“搶救維吾爾木卡姆第一人”。萬桐書一生致力于木卡姆和新疆民歌的研究,編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新疆卷》《維吾爾族樂器》等,離休后仍在從事絲路腹地民族音樂的專題研究。
萬桐書在新疆工作生活近50年,與新疆各族群眾、各族文學藝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為中國民族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搶救民族文化遺產(chǎn)傾注了畢生心血。
(本文今日同步刊發(fā)在《中國民族報》,敬請關注。)
作者簡介:
黃適遠,十二屆新疆政協(xié)文史專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guī)煸u委,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主持和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民族學、教育學課題3項,省部級及高校課題4項。出版有專著7本(部,合著編著6本)。
來源:“道中華”微信公眾號
作者:黃適遠
編輯:劉雅
流程·制作:韓東峻
訂閱下載:2025年《中國民族》雜志訂閱單